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1篇
  免费   974篇
  国内免费   1287篇
测绘学   657篇
大气科学   756篇
地球物理   1184篇
地质学   2522篇
海洋学   682篇
天文学   187篇
综合类   348篇
自然地理   5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01.
Operational feasibility of neural-network-based radar rainfall esti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operational radar rainfall esti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daptive 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neural network is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nd cross validation, the rainfall estimation was computed only at the gauge locations. Once the training is done, the radar rainfall estima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is applied to the full coverage area of the radar. Such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e rainfall estimate poses several questions in the context of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This letter addresses two of those questions, namely: 1) the feasibility of adaptively updating RBF neural network models on a daily basis and 2) the ability of neural network radar rainfall estimation a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within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time frame for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Using the datasets collected by WSR-88D radar located in Melbourne, FL,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radar-based rainfall estimation using an adaptive RBF neural network is feasi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73% of overnight updating for the RBF neural network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2 h, and the estimation over an area of 100 km/spl times/100 km can be generated within the time frame (a few tens of seconds-150 s), which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average radar volume scan time.  相似文献   
102.
大气污染物SOx输送方程的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控制大气污染物输送方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 6种反映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对重要性的动力学参数。并以硫氧化物为例进行了各参数量级大小分析 ,尤其对 3种起汇作用 (去除机理 )的机理 (化学转化、干沉降和湿清除 )在不同尺度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SO2 的气相化学作用小于干沉降和湿清除的作用 ;干沉降作用很依赖于模式最底层厚度的选取 ;在有降雨时湿清除作用一般较大。文中还对大气污染物SOx 输送方程各项特征量的量级作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控制不同尺度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零级近似方程和一级近似方程 ,并指出了这些方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3.
乾安地区盐碱地显热通量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给出了用大孔径闪烁仪在 2 0 0 0年生长季观测到的盐碱地区显热通量的主要结果 ,并初步计算了当地的水热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乾安盐碱地区显热通量占净辐射量的百分比在干旱、非生长季达到 6 5 % ,在多雨、植被生长季仅为 11% ;显热通量因降水而明显降低 ,幅度与降水强度有关 ,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征。文中还把LAS的测量结果与传统的梯度法作了比较 ,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4.
B. Wang  S. An 《Climate Dynamics》2002,18(6):475-486
This study explains why a number of El Nino properties (period, amplitude, structure, and propagation) have changed in a coherent manner since the late 1970s and why these changes had almost concurred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climate shift. Evidence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from the pre-shift (1961-1975) to the post-shift (1981-1995) epoc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re found in the surface winds and temperature, whereas changes in the thermocline are uncertain.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the Cane and Zebiak model demonstrate that the decadal changes in the surface winds qualitatively reproduce the observed coherent changes in El Nino propertie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that altered the model's El Nino is the decadal changes of the background equatorial winds and associated upwelling. The annual cycle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mean state to modulate El Nino. From the pre- to post-shift epoch, the changes in the background winds and upwelling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the coupled mode (east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equatorial westerly anomalies) by reallocating anomalous atmospheric heating and SST gradient along the equator. This structural change amplifies the ENSO cycle and prolongs the oscillation period by enhancing the coupled instability and delaying transitions from a warm to a cold state or vice versa. The changes in the mean currents and upwelling reduce the effect of the zonal temperature advection while enhance that of the vertical advection; thus, the prevailing westward propagation is replaced by eastward propagation or standing oscill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a critical role of the atmospheric bridge that rapidly conveys the influences of extratropical decadal variations to the tropics,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acific climate shift might have affected El Nino properties in the late 1970s by changing the background tropical winds and the associated equatorial upwelling.  相似文献   
105.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650-661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的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技术(SVD),重点对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并且这种明显的非同步联系具有时空相关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与其前冬和前春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当前冬和前春北半球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及蒙古高压偏强(或偏弱),极涡偏弱(或偏强),中高纬度盛行经向环流(或纬向环流),以及低纬和热带地区高度正距平(或负距平)明显时,则对应于夏季东亚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贝加尔湖阻高强度也偏强(或偏弱),但位置偏西(或偏东)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出现。当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上述特点以及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且极涡较弱(较强)时,则东亚地区秋季大气环流对应于蒙古高压加强(或较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或加强),并向南和向东移动(或移动较慢),极涡向南扩散(或扩散减弱),大气环流向冬季过渡加快(或减慢)。另外,大气环流异常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6.
如何站在信息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的快速开发,是资源信息系统领域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资源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划分为图形数据库,应用图形系统和基础图形系统3个基本部分。对于复杂资源图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绘,需要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支持。在基础图形系统上进行专业编绘程序的二次开发是高效建立图件编绘系统的最佳途径,并需注意GIS集成应用,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和参数化设计等方法的运用,而系统平台开发是复杂应用的高级阶段。该思想可应用于煤及油气勘探,工程开发,矿区管理及区域地质等诸多领域的软件开发中。  相似文献   
107.
平落坝储层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气藏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岗  黄志龙 《沉积学报》2002,20(1):156-159
通过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有机包裹体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主要通过交代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有各种相态形式,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溶蚀缝或孔隙中,构造裂缝中基本未见有机包裹体。上三叠统储集层包裹体丰度明显高于侏罗系沙溪庙组。香二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10 0~ 110℃;沙溪庙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90~ 10 0℃。香二气藏形成时间早,经历了印支期少量注入到印支期末-喜山早期大量注入,再到喜山晚期调整、部分注入的过程。沙溪庙气藏天然气注入则主要发生于喜山运动期。  相似文献   
108.
ODP 1144站钻孔沉积物中微玻璃陨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分析了取自南海北部的ODP1144钻孔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和取自邻近的广东省湛江和吴川玻璃陨石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显示,这些微玻璃陨石属于亚洲-澳大利亚散落区的普通微玻璃陨石。从成分上看,这些微玻璃陨石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的绝大部分Al2O3含量在19.0%以上,属于高Al类型,相应的难熔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高;个别微玻璃陨石Al2O3含量(13.0%)和难熔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含量和特征比值都与邻近的广东省湛江和吴川的玻璃陨石相近。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这些微玻璃陨石来源于同一靶源区,但靶区的物质组成并不均一。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9,自引:20,他引:49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 利用200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 196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LIA)、 1969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进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1969年冰川面积比小冰期最盛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5.2%, 2000年的冰川面积比1969年的冰川面积减少了1.7%. 从1969年到2000年最大冰川退缩速度为-41.5 m*a-1, 最大冰川前进速度为+21.9 m*a-1. 本区的冰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冰川退缩的速度不是太大, 并有前进的冰川存在.  相似文献   
110.
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研究--灰色系统理论的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神头泉流量衰减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描述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以1985年为界,神头泉的流量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GM(1,1)模型与灰色预测校正模型则分别用于对这两个阶段的流量变化特征进行刻画。神头泉2000-2004年的流量预测值表明,在神头泉域保证90年代中期的高降水量和朔州市各地下水用户对泉域内的地下水不进行超采的基础上,神头泉的流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维持1993年以来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